电影发展的下一个十年,关键词还会是“技术”吗?
时间:2020-01-07 14:39:00.0 来源:电影情报处  

科学技术对于电影来说有多重要?


皮克斯动画的导演以及创始者之一的约翰·拉赛特曾介绍说皮克斯公司本部的墙面上有这样一句标语:"Art challenges technology, and technology inspires art."(艺术激励技术发展,技术启发艺术创作。)这也是一直以来在CGI动画创作上和CGI技术发展上齐头并进的皮克斯动画的核心价值观,在他们看来,技术与艺术紧密相连,电影创作绝对离不开技术的发展。



皮克斯是先发展技术,再开始做电影


而更早追溯到1968年时,著名的电影理论家安德鲁·萨里斯提出了关于电影导演的「3层同心圆理论」,其中,技术与个人风格和内核并重。在他看来,在电影制作中善于利用技术,是成为一名好导演的充分必要条件。


如今不只是电影创作者,即使是观众也会更倾向选择播放设备更好的去电影院观看电影,这其实也是一种对于先端技术的择优选择。而回顾电影的历史,它不仅是一段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一段人类技术发展史。可以说,电影带有艺术和技术的两面性,也是艺术和技术结合而成的一个完美媒介。所以今天我们就来说一下技术在电影发展中那些不可忽略的重要性时刻。


视听艺术的循序渐进


我们现在说电影是一门视听艺术,电影的表达是通过视听语言。不过众所周知,在最早1920年代的时候,电影还是默片,虽然在影院播放的时候现场会配乐和解说,但实际影片内容并不配有原声。这个时期以卓别林为代表的一批反映工业时代的影片在欧美盛行,而我们国内则是流行起了一大波最初的武侠默片,最著名的就是以《火烧红莲寺》为首的"火烧系列",武侠与火烧成为一时之热。



北洋为背景的电影《师父》(2015)里一个桥段

众人看《火烧红莲寺》


而默片的时代并不长,粗算下来最多也不过20年,它很快就被有声片的新技术取代,这也让电影制作和看电影本身发生了质变,从此电影变成了一门全新的视听艺术。声音的加入无疑让电影给观众的感觉能够更加身临其境,而为了让声音更加真实,对于演员的演技以及新职业声效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早年电影声音录制均为现场录制,也就是说除了演员的台词,包括各种打架和战斗的音效也要在现场同步进行。镜头内演员演戏,镜头外有声效师拟音成为拍摄的拍摄的常态。这个时代(1930-1940)的电影也多以故事片为主,但是声效的表达促进了惊悚片和悬疑片的生产,以希区柯克为首的一众才华横溢的导演利用视听结合的特点创作了许多至今看来都优秀至极的惊悚片。



希区柯克在《惊魂记》里用特写镜头配合音效造出恐怖氛围


时代再往后发展,电影技术又迎来了一次大变革,这一次,画面从黑白进化到了彩色,五彩斑斓的画面让电影可以诠释的故事越来越多,电影视听里的细节也越来越清晰。从这个时代(1950-1960)开始,电影制作开始逐渐脱离电影棚,电影人们都走出室外拍摄实景,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新现实主义电影和新浪潮电影开始成为热门,电影不再只是描绘一个故事,它还可以真实的反映人们的生活。



色彩绚丽成就了《雨中曲》里这段经典戏


与此同时,电影美术也因为彩色电影的普及变得越来越重要。为了配合导演的视听表达,服装、道具和演员化妆都需要再彩色世界下更加细致。比如演员的妆容,在过去黑白时代并不会看得太明显,但是在彩色时代,演员妆容的浓淡与颜色都被镜头纪录,如何让这个妆容符合故事与场景就显得额外重要。



《窈窕淑女》是60年代服化道技术发展好的典范


彩色电影技术无疑让电影世界变得更真实,也让我们的电影人在制作时除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之外,也要多考虑一份现实生活的写照。


摄影技术也在不断发展。从最早的摄影机一卷胶带只能拍几十秒,到后来的几分钟,甚至几十分钟,摄影机本身的不断优化也让电影拥有越来越多的可能性。我们现在常说的"长镜头"就是摄影技术发展下的优质产物。




希区柯克的《夺魂索》全片长80分钟只有11个镜头


剪辑技术也在不断发展。曾几何时,剪辑就是一门用剪刀和胶水粘合胶片的手工作业,剪辑师的工作不仅沉闷乏味,而且耗时又耗体力。感谢计算机的诞生,让剪辑可以变得简洁方便,甚至让剪辑成为一门"艺术"。我们现在常说的"蒙太奇"就是俄语里的剪辑,而蒙太奇类的跳剪、频闪等都是在计算机剪辑下诞生的产物,它甚至改变了电影叙事。


总的来说,我们现在说的电影工业四大基础:摄影、声音、美术、剪辑,其实都经历了一段属于自己的技术发展过程,没有这些技术发展,它们在「电影」这门艺术里的地位可能就会有所不同,甚至「电影」都不会是如今的形态。但可幸的是电影用了七八十年的时间,在20世纪末将这四门技术发展到了极致,并在现在被每一部电影应用,这四项技术成为了电影的"根"。它们用了近一个世纪的循序渐进铺平了了视听艺术诞生的大道。


现代电影技术核心:电脑特效


电影使用特效并不稀奇,从电影诞生之初开始,乔治·梅里耶等导演就会用技巧摄影和场景布置做出视觉差,从而形成一些特效,比如海底、沙漠、甚至外太空。


而我们现在熟悉的电脑特效技术(CGI)其实也早在60年代就发明了出来,70年代开始被应用于电影领域。但它的发展其实并不是一帆风顺,即使是有《星球大战》这样的史诗级大作让电影特效在1979年成为一时话题,但大部分电影人还是没有认为特效是电影的未来。


一直到1989年,卡梅隆的一部《深渊》改变了业界对电脑特效的看法,尽管当时的CGI角色看起来还不够真实,但是电脑特效呈现出的神秘海底世界已经足够让无数影迷抓狂。



《深渊》剧照


然后到了1993年,斯皮尔伯格的《侏罗纪公园》又一次突破了桎梏,电脑特效技术在那几年的迅速发展让电影里的恐龙活灵活现,甚至连皮肤的细节都足够真实,斯皮尔伯格用电脑特效技术,通过电影的方式,让观众看到了恐龙在现实中的模样。



《侏罗纪公园》剧照


而1995年,厚积薄发的皮克斯动画横空出世,《玩具总动员》作为史上第一部全CGI的电影,让业界和观众看到了电脑特效技术在电影全新的可能性。电影人们逐渐意识到,或许电脑特效能够把曾经创作者们不能实现的幻想化作现实。于是现实主义和新浪潮开始淡出电影历史舞台成为小众片,电脑特效片时代开启。



《玩具总动员》历史上第一部全CGI电影


后来发生的事我们国内新生代的影迷再熟悉不过,新世纪以后像《指环王》系列和《阿凡达》这样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特效大片自不用说,同时超英电影的全球浪潮更是让特效大片成为如今电影市场上最炽手可热的类型,一个电影如果没有炸裂的特效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大制作。



电脑特效满屏飞


而以迪士尼、皮克斯和维塔工作室为首的一种电脑特效公司也在不断地"磨练"自己的特效技术,目的只是为了让所有的特效更加逼真、震撼。发展到去年(2019)时,曾经制作了《指环王》和《猩球崛起》的维塔工作室全新的电脑特效技术"表演捕捉"(Performance Capture)让电脑特效人物上升到了全新的水平。不管是年初的《阿丽塔:战斗天使》还是年末的《双子杀手》,他们都使用这项技术构造出一个"假人"来演戏,然而这个电脑特效人物却真实的不像话。



《双子杀手》用动作捕捉做出一个假人


可以想象,再继续发展下去,接下来几年我们拍摄电影的模式或许都会因为电脑特效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技术的革新将会有一次改编电影艺术创作的可能性。  


传播技术的革新


除了电影制作,我们的电影放映技术同样也在不断进步。从窄银幕到宽银幕到再到环幕电影以及到如今的数字电影,是放映技术的提高才让观众能够享受电脑特效进步带来的视觉体验,这种制作技术与放映技术的双向互助也是电影发展的原动力。


如今,放映技术繁多,观众们熟悉的IMAX或者杜比自不用说,还有像李安连续两部电影向世人展示的120帧影片,其实也是需要特别的放映厅才能播放。相对地为了拍摄这样的高帧率,李安在拍摄时也用了定制的超大摄像机。




拍摄《双子杀手》120帧的超大摄像机据报道全世界只有2台


而除了传统院线之外,网络时代的发展也让电影传播有了新的形式。流媒体技术的革新,也让电影不再只是一个电影院专属的"艺术品"。而随着影视行业和电子行业的不断融合与发展,电影制作的应用范围也从过去的院线扩大到了网络媒体、网络平台等更多的领域。而在未来,或许还会有针对电影爱好者尝试制作电影的新型软件和数字技术被研究出来也说不定,因为这也正好和现在的互联网平台形成了产业闭环。


毫无疑问,从电影诞生之初它就和技术紧密相连,而技术的不断进步也帮助电影是视听呈现上更加多元丰富,也让电影艺术的表达越发深刻。如果没有技术发展的支持,相信电影艺术也不会只用短短100年不到的时间就成为了人类第八大艺术。


我们在电影身上看到了艺术性与技术性的完美结合,而更值得期待的是,不管是电影还是技术都还有足够的上限。进入了2020年,全新的一代已经开启,可以预见的是,不管是电影创作者和电影爱好者,在未来依然还会继续与电影技术的可能性打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