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高级、更情绪、更自我,电影人要理解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时间:2020-01-07 15:02:00.0 来源:一起拍电影  

"现在观众实在太难伺候了,口味怪的匪夷所思难以把握,我们的片子猫淘评分其实还行,但是在豆瓣就非常低,照理来看大部分路人观众是不看豆瓣的,但影片的票房还是上不来。"

从一方面来说,中国观众是幸运的。我们是全球为数不多的几个本国电影票房强于好莱坞引进票房的国家。这也表明,中国有较好的电影产业体系和观众构成,但也必须承认,国内观众的成长和口味变化,进口片又有着密切关系。

当然,相比于其他国家和地区而言,中国目前卖座影片的类型更加多元化,观众的口味变化之快令所有人都叹为观止。无论是国产片还进口片,三两年前的卖座题材,这两年都呈现出较大的下滑趋势。

中国电影观众的换代更迭期在缩短,经过多年英语教育,年轻观众愈发对于进口片趋之若鹜,但实际上大部分中国电影观众的审美需求其实是统一且未发生变化的。

如何把握观众的高级审美需求,将会是未来中国电影最紧要的问题。


多数从业者对

"观众的认识"存在认知误区

拍sir的一位朋友公司今年主控了一部贺岁档的片子,他表示看起来评分尚可,也收获了很多观众的好评,但影片的票房硬是上不来,目前中国观众口味和审美实在太难掌控。

这可能是长久以来我们很多电影从业者对于自身和电影行业的一个错误看法,暨自己的对于观众的认识和理解和观众对于电影的认识和理解是"一致的"和"相同的"。



好似我们了解观众,但实际上观众距离我们是非常的遥远的。即便大家都是在一样看电影,甚至很多观众就是身边普普通通的朋友,我们也的确有理由和足够的自信,笃信自己认识和了解观众。

说到底,目前大部分主流的电影评分APP更多是一种大数据统计方式,从某种程度上更像一种精英和领袖影迷意愿表达渠道,特别是像豆瓣的评分系统,总会对某一类别影片、某些编导演、国产片特殊对待,但这并不妨碍一些影片能够获得路人的支持。


▲2019年优秀国产影片《南方车站的聚会》


但像豆瓣毕竟还是聚集了相当数量的高素质影迷以及意见领领袖,并能够获得一部分影迷的认可和支持,这一部分影迷更倾向于给一些特定影片类型和特殊风格影片打高分,这些影片从某种程度上会藉慰他们的心灵。

有些时候,打分网站的评分和口碑维护是必须要重视的,毕竟这已经成为一部分观众和影迷的参考对象,但并不意味着这些就是观众的选择观影的唯一标准。

纵观这几年卖座和实现的逆袭的影片,大体都是由资深影迷和深度用户做引导和口碑发酵,但必须在后期能够实现取悦并感动更多的正常观众,否则便会成为一个较小圈子内一部分精英影迷的自我陶醉。


没有绝对的好电影

观众群体的聚集性更重要

从2012年《泰坦尼克》3D版开始,经典影片的重映在内地时不时会掀起一些声浪,其实像很多经典影片内地的片商和视频网站都或多或少拥有版权,这两年上映的《龙猫》《千与千寻》《海上钢琴师》,以及正在上映的《美丽人生》都会被一些观众视为"活久见"。


▲《美丽人生》2000年之前曾在内地正式公映


实际部分影片早些年在内地正式上映过,但这些影片的最终的票房收益却大相径庭,除了像《泰坦尼克号》这样的超级影片有跨越时代的票房号召力,《海上钢琴师》和《美丽人生》其实并不存在更多的差别和知名度上的落差。

何况仅就评分来看,《美丽人生》更是在所有平台都对《海上钢琴师》呈现压倒性的优势,并取得了1999年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成就,因此影片的内容和剧情才是很多重映和拖得太久影片票房不理想的关键。

这其中,也会有人说,一些豆瓣或者imdb高评分影片存在"过誉"的问题,也包括打分网站发展周期的问题,但就影片本身而言,特别是对于内地观众而言,普通观众的审美需求能否满足才是最重要的。


▲《芳华》曾引发"银发族"观影热潮


或者说,影片所希望挖掘的观众能否引起足够高的观影热情才是最紧要的。

单单评价《海上钢琴师》和《美丽人生》两部影片孰优孰劣很难有一个平衡的标准,两部影片虽然同属一个时代,但极少有人会把他们放到一个平台做比较,但这两部影片接连在内地重映,票房似乎成为评判他们一个特殊标准。

无论是《海上钢琴师》所取得的1.43亿票房,还是《美丽人生》可能最终落点的七八千万,这两部影片势必有一定数量的重叠观众,这一批观众是所有口碑重映影片的基础,额外所增加的观众群体其实是可以忽略不计,权当额外收入所得。

仅就我们普通的观众而言,包括大部分去电影院看两部影片的影迷,他们其实是很难去分析和判断这两部影片谁更优秀,实际上这两部影片和其他大部分优秀的影片一样,他们的高低优劣可能只有一条非常模糊或者极其微妙的界限。

那么不同的审美情趣,包括中国观众较独特的文化积淀等原因,以及对人员命运遭遇和特殊境地下所做所为的认同感以及归属感,都会成为中国观众在欣赏和接受一些影视作品时的基础需求。

但这一部分观众能够形成足够好的群体聚集性,大家相互之间的信息传播和口碑发酵才能够以最快速的方式方法去进行,这也是很多特殊题材和类型影片能够破圈的究极原因。


当代观众审美需求:

更高级、更情绪、更自我

当然,想做好一部影片,基础的软硬件都非常重要,仅以去年为例,低成本的影片已经非常难有突破,中国电影高利润影片的入门门槛已经大幅度的调高,这也就是需要我们更好的去调动观众的情绪和理解大家的审美需求。

从这一点看起,中国电影从业者一直以来所在追求的所谓"正常观众"一点也没有错,这一批具有不被更强意识形态干扰,有独立自主判断意识的消费群体才是中国电影票房的基石。

所谓的正常观众,根据一些学者和电影行业人士的判断,大体上是指具有中等文化程度(大部分初高中毕业生都可以达到);对于"正面的审美"有比较清晰的认识;有独立对电影的兴趣并不会有强烈的排他性(暨不是脑残粉也不会被该类言论影响);最重要的是极少被一些媒体、评论干扰,除非特别情况极少会参与平台的打分和评论。


这就是说,像那种一年看上百部电影的影迷并不是纯粹意义的"正常观众",更多普通观众他们的审美情趣才是未来中国电影需要考虑的方向和问题。



▲《哪吒之魔童降世》情绪表达异常强烈


其实我们仔细来看这两年的中国电影,可以感觉到中国观众的审美体验在提升,进入10亿的门槛和进入每年票房前十的难度越来越高、越来越大,观众既追求新鲜元素更多的电影,也在追求质感更强、质量更高、情绪更饱满、冲突更强烈的影片。


同时,真是因为对于新鲜元素的格外青睐,也会使得一些特殊类型的影片具有市场号召力,一部高水准的《流浪地球》能卖座,但在此之后的科幻电影已经难以达到此片的水准,观众是审美一旦被提升到一个层次,便极难会再次垂青质量略差的影片。


中国观众在观看一部影片的同时,对于影片所给予的前期设定和最终呈现效果又会有较高层面的要求,但与此同时大部分观众又极少会去对影片的背景、所涉及到原著作品有更多的研究,这也是目前中国电影观众自身所特有的现象。



▲电影《小时代》


经历过这几年的熏陶和洗礼,中国观众已经变得更为成熟,大家的审美情趣也在逐步的提高,影片的头部聚拢现象也愈发明显,拼制作拼内容拼水准尚有机会,想碰碰运气的机会可能会越来越少,观众已经无法被糊弄了。